天不生仲尼,万古如长夜。如果说长路漫漫可以任人闯,前提条件基础也必要有吧!
孔夫子一生身体力行书写着,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一生走在了追求真理求仁的大道上。
孔子希望国与国和平相处,仁爱天下,人人做一个懂礼守法,有伦理,有文化,生活在大同的仁政和人和万事兴的国度里。孔子自知时代演变礼崩乐坏,人心不古,人人被欲望蒙蔽了双眼,国与国间不是勾心斗角,就是鹿死谁手,轮番上演着国破家亡,人人朝不保夕的混乱时代中。
孔子一人自知改变不了天下大势,于是慰平生之所学,行于天下,开堂授学,创一代师之先河。孔子不拘一格的启发式教育,收获各国门生,由此促成了文化启蒙的大教育;这改变世道人心的救世之学,也一直被孔门弟子,以及后来人追随着,继承着,并延续着。
万世师表的认同,也证实了孔子终身不怠的努力,终促成了与后世不同时空,不同人物的灵性对话。仁者天下的大门,一一开启寰宇时代,随着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,众多有血有肉人物的来去,也让世人有幸与久远时空攀谈,得出自我真实的箴言。
儒学的仁义道德,天地君亲师,是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。任何一个东西被大量普及总是利大于弊,不然也不是仁义,舍身取义了。
传统文化兴与孔子,历两千多年而不绝于耳,儒学行知追问的世界大同,天人合一也是前行不朽。